

在第三波咖啡浪潮中迅速崛起的 Blue Bottle Coffee,以“小批量烘焙、极简美学、匠心冲煮”著称,吸引了大批注重品质与体验的咖啡拥趸。与遍布全球、主打“第三空间”的星巴克相比,Blue Bottle 更像是精致小众的“咖啡发烧友俱乐部”,每一家门店都在空间设计和产品细节上做到了极致,让人们不仅能品味到更为丰富细腻的咖啡风味,也能感受到它独具一格的艺术感与生活美学。正因如此,蓝瓶成为“比星巴克更有格调”的新选择,深受追求“精品”和“态度”的消费者青睐。人们在蓝瓶门店中不仅体验到新鲜醇厚的咖啡香,更感受到一种精致、有态度的现代咖啡生活方式,也让 Blue Bottle 的声势持续走高、风头正旺。
Blue Bottle Coffee 对门店空间的设计也格外注重。它们的门店以极简、精致、高质感而著称,延续着“第三波咖啡”对于场景体验的追求。
1. 视觉风格:极简且精致
整体配色:门店的主色调通常以白色或浅色为主,并辅以原木色、灰色或金属色作为点缀,形成低调而温暖的视觉氛围。之所以选择这些颜色,一方面能够突出“干净、纯粹”之感;另一方面与咖啡本身的“天然质感”相呼应,让顾客在视觉上聚焦于咖啡的颜色、纹理和制作过程。作为品牌标识的“蓝瓶”logo 通常以淡蓝色呈现,与极简的环境对比,瞬间让人识别到这是 Blue Bottle 的专属空间。
空间留白:极简设计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大量“留白”:墙面、桌面、吧台等区域不做过多装饰,摆设简单、整齐。通过留白来提升空间的“通透感”和“纯净感”,同时也在心理层面给予顾客更舒适、安静、专注的体验。
这种留白既传达了“把焦点放在咖啡上”的理念,也暗示着一个“有呼吸感的消费场景”,减少视觉疲劳。
对称与几何线条:在一些门店的家具陈设与灯光设计上,常采用几何形状或简洁明快的线条,强化极简主义氛围。尖锐的直线、干净利落的平面结构,对比曲线或复杂装饰,更能突显“现代感”和“专业感”。


2. 空间布局:聚焦冲煮体验
咖啡吧台的中心化:Blue Bottle 强调“让咖啡师和消费者有更多互动”,因此许多门店将咖啡吧台置于显眼或中心位置。顾客进店后通常能够直接看到咖啡师的操作区,感受到咖啡萃取、拉花、手冲等一系列匠心流程。这种“开放式工作台”设计,也给顾客一种“仪式感”和“透明度”的体验。
动线规划:门店动线(人流移动路径)往往沿着点单区、取餐区和座位区顺畅过渡,减少不必要的交叉或拥堵。在一些面积较小的门店里,也会通过简单的隔断或吧台高度差别,区分“制作区”与“休憩区”。对于堂食区域,不同形式的座位(吧台座、二人座、多人座等)可以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——既可以社交,也可以独处或工作。
可视化“咖啡流程”:Blue Bottle 注重让消费者感受到咖啡从豆子到杯子的制作过程。因此在很多门店可看到烘焙机或装豆容器,甚至有的店铺将烘焙设备陈列在部分开放空间,让顾客近距离观察。这种可视化不仅增强了“新鲜与品质”的信任感,也提升了顾客对精品咖啡的好奇与学习兴趣。


3. 材料与细节:天然、环保与品质感
原木与金属的搭配:门店的主要家具多采用原木材质(如橡木、白橡、胡桃木等)和金属结构(不锈钢、铝等)结合,营造“自然质感”与“现代工业感”的碰撞。原木材质在视觉与触感上都传递出温暖和亲和力;金属的运用则强化了对品质与现代感的表达。
桌椅与照明的考量:座椅往往设计简洁,可能是原木或与金属结合的小凳、椅子,尺寸适度,既能保证一定舒适度,也不会造成“久坐占位”的局促。灯光采用暖色调或中性色调,通过局部照明(Spotlight)或悬挂式灯具,将焦点放在咖啡吧台与客座区,让空间既明亮又不会令人刺眼。
环保与可持续:作为第三波咖啡的代表之一,Blue Bottle 在选材和装修中也较为关注可持续性,如选用 FSC(森林管理委员会)认证的木材、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(VOC)的油漆或黏合剂等。使用可重复利用或可回收的材料、注重减少浪费,与 Blue Bottle 整体的环保理念和对咖啡豆“从产地到杯子”的可持续追求相吻合。



4. 品牌文化:空间即名片
独家文章,内容合作请联系@ 设计知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