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计师书单:《物哀:樱花落下后》

物哀:樱花落下后

极致概念@点金文案:
・樱花不是为了盛开,而是为了教会我们,盛开终将凋零。
・哀,不是消极,而是对短暂之美的深情注视。
・真正的美,不在完满,而在凋谢前的一瞬光芒。
・“知物之心”,不是理解事物的模样,而是体会它即将消逝的节奏。
・物哀,是盛开的极致里,藏着的轻叹,是悲欣交集中的审美智慧。
・在余韵中留白,在未尽处回味,这就是东方美学的克制与深情。
・人生真正的设计,不是填满每一寸空间,而是懂得何时静止,何时放下。
・留一点哀愁,才能让美在心中不朽。
・空间的高贵,不在富丽堂皇,而在那片未言尽的静默与呼吸。
・短暂,是美的形式;无常,是情感的真相。

1、《物哀:樱花落下后》内容简介

2、设计知外编辑推荐:黛玉葬花与《物哀:樱花落下后》

黛玉的葬花,一瓣一瓣,葬下的不仅是园中零落的春华,更是她对人世盛衰、情缘短暂的深切悲悯。每一撮花土交叠,皆似叹息着青春易逝与世事多舛;她的举动宛若一场庄严而凄美的祭奠,让人感受到“哀”与“美”在一瞬间的交融与冲撞。恰如《物哀:樱花落下后》所揭示的日本美学核心,“物哀”并非纯然的消极,而是一种对短暂生命与悄然凋谢的万物之灵性礼赞;当樱花盛放却终将凋零,人们在极盛与陨落的刹那同样捕捉到对无常的柔软注视。二者虽隔着时空与国度,却以“落花”为象征,共同诉说了对美之终焉与情之难全的深度思索——那一抹淡淡的哀愁,既是对盛放无常的承认,更是对生命与情感价值的格外珍惜。通过黛玉葬花和樱花零落,我们得以窥见东方文学与美学中悲欣交叠的奥义:在光与影、繁华与消逝之间,透射出人与万物互相观照的诗意与温情。

3、作者简介

大西克礼:日本现代美学家、东京帝国大学(今东京大学前身)名誉教授,著有《物哀》《幽玄》《侘寂》等,对日本古典美学概念进行系统化、现代化的解释,奠定了学院派美学在日本的学术地位。

设计师书单:《物哀:樱花落下后》

4、目录

静冈英和学院大学人间社会学部准教授 蔡佩青 专文导读

一、西洋美学史上不曾涉及的概念──多义的「哀」

二、物哀的矛盾情感──积极的哀、消极的哀

三、本居宣长的「物哀」学说

四、感情的「深刻」

五、心理意义到美学意义的哀

六、从「哀」到「美」的快乐与满足

七、悲哀与美的关系

八、美的本质

九、物哀美学的历史背景──平安朝时代的生活氛围与文化发展

十、唯美主义与忧郁的概念

十一、自然的无常与死亡警告

十二、「哀」概念的五种解读

十三、黄昏风声哀,诱思绪绵绵——论特殊美学涵义的「哀」

十四、红色,让我们先想到火还是热烈?——作为情趣象征的哀

十五、朝向宇宙意识的哀──哀美学的完成

设计师书单:《物哀:樱花落下后》
剩余内容需解锁后查看

解锁查看全文

已经登录?立即刷新

独家文章,内容合作请联系@ 设计知外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